大疆最坏的打算:该不该放弃美国市场?
一面是在印度频遭打压、强制撤离,一面则被美国进一步以技术优势钳制,2020年中国企业的处境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艰难。
大疆也不例外,尽管其是美国制裁下少有的能够保持强硬态度、并予以反击的企业,可时不时出现的“小绊子”还是让大疆倍感困扰。近日,美国安全公司Synacktiv和Grimm的研究人员表示,大疆的无人机控制应用 DJI Go 4 可能并不安全,其中几个组件秘密地收集敏感的用户数据,这引来了谷歌的调查。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2017年,美国移民及海关执法局(ICE)的一个备忘录称,中国大疆创新科技公司的商业无人机和软件很可能向中国政府提供美国关键基础设施和执法活动的数据。
在日益紧张的中美对峙中,大疆在美国的发展无疑承担着更多的风险。尽管美国在其本土找不出大疆的替代品,可大疆同样也依赖美国。
美国和大疆谁更需要谁?
无视禁令而多次回头购买大疆无人机,美国逃不过“真香定律”在国人看来是一件很扬眉吐气的事情。然而,这其中或许没有多少技术“制霸”的优越感。
据外媒报道,疫情期间很多州开始使用无人机,以确保民众遵守社交隔离规定,在新泽西州,无人机还被用来监视巡逻车无法到达的地方。事有轻重缓急,再加上美国各州拥有极大的自主权,他们为了阻止病毒扩散而无视禁令,本身其实再正常不过。
就连美国的防疫机构也表示,对中国无人机的禁令是害人害己。
当然,大疆在美国市场上的不可取代是毋庸置疑的,同等价格上美国自己做出的无人机没有大疆水准高,而相同技术水平上,又没有哪家公司的成本控制和产品更迭比大疆做得好。
2015年,3D Robotics在拉斯维加斯首次推出Solo无人机,然而大疆Phantom 3无人机率先上市,随后又紧接着把入门级的“大疆精灵3标准版”推向市场。圣诞节时,大疆还宣布大打折扣,这直接导致Solo无人机“无人问津”。
事后,3DRobotics的创始人克里斯·安德森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从来没有见过有哪个市场出现过这样的降价,除了大疆,大家都是输家。
大疆对美国的依赖更多的表现在主流市场和供应链上。一方面,大疆在国内市场和海外市场的收入占比是2:8,其中光北美市场就占到了4成。换句话说,一旦大疆真的被美国强制实行禁令,该公司将直接失去将近一半的收入,这和仅靠国内市场就能活得很好的企业不同。
另一方面,尽管大疆立足于一些自研技术,可仍要受到欧美硬件供应商的约束。
比如,无人机必备的陀螺仪几乎都是INVENSENSE公司进行提供,GPS模组的芯片则严重依赖U-blox公司的解决方案,决定成像质量的CMOS传感器,SONY和三星两家公司占了全球CMOS市场近70%的份额。在核心处理上,大疆的精灵系列用了ST意法半导体芯片和ATMEL芯片两家公司的产品,高通、英特尔、德州仪器等也在积极抢占无人机芯片市场。
如果这些硬件供应商受政治影响而改变对大疆的态度,大疆也有可能陷于和华为相同的处境,毕竟谁也没办法保证当前政治环境下大疆供应链的绝对安全。
华为尚且有国内市场兜着,大疆有吗?
大疆的新兴市场在哪?
无论是出于政治避险还是商业考虑,大疆对美国这一市场都理应防患于未然,如同苹果不想过度依赖国内市场及手机产业链而选择转移印度,是一样的道理。
只是,无人机与刚性需求的智能手机不同。
首先,消费级无人机目前仍无法在国内市场真正走向成熟。单从销量上看,2017年,大疆一度被传考虑退出中国市场,在对外辟谣时,副总裁邵建伙表示,我们统计,去年国内大疆飞机的保有量已达50万以上,一年的飞行量为1400万架次以上。
但其实这一数字多少有些注水。根据《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2018)》显示,全球个人无人机的出货量是189.7万台,如果按照大疆2:8的收入比例和其在全球的市场份额大致估算,国内无人机的出货量大约在26万台左右。
这也和国内无人机注册用户的数据差不多吻合,据中国民用航空局数据,截至2018年底,全行业无人机拥有者注册用户达27.1万个。
而且站在整个无人机行业上,中美市场的差距很长一段时间将不会有太大的改变。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在交易量(包括军用无人机)上,美国无人机交易量排名全球第一,市场份额为65%,而中国无人机交易量排名全球第二,可占比仅为5%。
2017年大疆官方曾公布财报,其销售额为180亿,然而至今已经连续2年没有公布过公司的营收数据。
再看欧洲市场。意大利航空企业协会主席Andrea Spiriti在2019全球无人机应用及防控大会上表示,到2020年,欧洲无人机将有1000亿的整体市场,其中700亿来自于军事,170亿是消费级,130亿是商业民用的无人机应用。
但这种预测并不是只针对无人机的交易量,而是核心部件的供应。
在全球排名前20位的无人机服务提供商中,有许多都位于欧洲,据Andrea Spiriti所说,欧洲无人机相关公司数量达253,主要的领导国家就是英法德意。他认为,在技术方面,未来需求量排名第一的是传感器,其次是飞行控制。
至于大疆在欧洲市场的具体销量,一直没有被公布过。曾经有媒体去探访过大疆创新科技位于德国的欧洲总部,据介绍,德国分公司成立之初只有3名员工,现已增加到近50名员工。作为大疆在欧洲最大的市场,如果单从分公司的员工扩招来看,这种体量似乎无法让我们看到一个销量猛增的大疆。
大疆创新欧洲、远东和非洲新闻主管芭芭拉·施特尔茨纳说,虽然大疆创新这个名字在欧洲还不太为人所知,但实际上大疆已经在民用无人机领域占据了绝对领先地位。不过,这句话反过来读更耐人寻味。
把技术卖到其它领域?
大疆的技术优势以算法见长。2006年大疆创立之初,国际上还没有多轴无人机的可用飞控系统出世,为了做多轴无人机,大疆创始团队研究了一些国外开源作品,并写下了大疆自研飞控系统的雏形。
从飞控系统起步,大疆的研发逐渐延伸到影视航拍、云台增稳以及图像传输等各个方面,弥补了国内无人机的技术空白。
从这点看来,大疆自研飞控系统及视觉、影像、避障相关算法所构建的技术壁垒,恰恰是其掌握对上游硬件公司话语权的关键。换句话说,如果大疆的软件优势能够应用到其它领域,这毫无疑问是应对欧美硬件供应商随时“反水”的可行之法。
我们看到,大疆已经有所行动。2017年,市场偶有大疆进军无人驾驶的猜测,但每次都被大疆否认,该公司称并未预设无人驾驶方面的商业目标。不过时间到了2020年,大疆内部孵化的独立子公司览沃科技亮相,正式宣布大疆进入自动驾驶领域。
大疆在视觉识别上的技术积累相当丰富,做自动驾驶从大体上来说是迁移了应用场景。
不只是自动驾驶,基于深耕多年的影像技术,大疆推出了灵眸手持云台相机。该云台相机不仅再次正面压制了转型云台的无人机企业们,而且还通过灵眸,涉足到影像硬件领域。
凭借自研算法的核心优势,大疆未来能够涉足的领域可能会更多,但跨界随之带来的是消费级无人机之外的行业竞争。比如激光雷达,自从自动驾驶成为风口之后,不断有公司涌入激光雷达市场,这其中也包括科技巨头。华为去年宣布开发激光雷达,而谷歌已经公开销售自家的激光雷达产品。
无论是对比专门研发激光雷达的初创公司,还是也想借助自家技术插足激光雷达的巨头公司,大疆在该领域的优势似乎都不怎么突出。
尤其是大疆的内部文化,内斗一事充分暴露了大疆重研发而轻销售的倾向已经威胁到公司管理。而对外,如果大疆想要把无人机技术迁移到其它领域,就不得不重视与跨界企业的合作,销售的薄弱则说明如何与合作伙伴进行整合并非大疆的强项。
当然,这条路大疆也不得不走下去,单纯的硬件公司和垂直的无人机领域支撑不起大疆未来的想象力。
2018年美国制裁中兴时,有公司曾把大疆送上了被告席,并请求ITC发起“337调查”。当时如果指控成立,大疆的产品很可能无法进入美国市场。如今美国对中国企业的制裁愈演愈烈,大疆头顶上的风险也越大。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歪道道,专注互联网与科技圈观察,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特色内容激励计划签约账号【歪道道】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